拜石台

山居未离群,结台拜石友。
请看点头时,莫笑襄阳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拜石台》是一首五言绝句,由明代诗人李孙宸创作。《拜石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意境,成为明代诗歌的一个缩影。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艺术价值:

  1. 作者简介
  • 李孙宸(1584年—1670年),明末清初广东香山人,字伯襄,号钓矶居士。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崇祯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性孝友廉介,诗祖《三百篇》,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他的作品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诗歌原文
    山居未离群,结台拜石友。
    请看点头时,莫笑襄阳叟。

  2. 诗歌鉴赏

  • 内容解读:首句“山居未离群”,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独自生活的场景。次句“结台拜石友”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与石头结为知己,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第三句“请看点头时”,可能是说诗人与石头之间的某种默契,或者是对自然规律的一种观察。最后一句“莫笑襄阳叟”,则是对前文的一种反讽,表达出诗人对世俗偏见的不屑一顾。
  • 艺术风格:“李孙宸的诗祖《三百篇》”,说明其作品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文学底蕴。同时,“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也反映了他在书法方面的才华。在这首诗中,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和对自然的感悟。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拜石台》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李孙宸的诗歌往往反映出个人对于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
  • 地域特色:明朝时期,安徽池州市石台县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并留下佳作。李白、杜甫等唐代大诗人曾数次前往石台,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

《拜石台》是一首蕴含着深厚文化意义和丰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才能。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文化风貌和文学传统,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