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我过大安驿,初闻生名未相识。
杖策迢迢千里来,弟兄两映连城璧。
长兄才气豪且雄,一扫数篇才一息。
季弟文思浩莫当,拈题书楮盈数尺。
少年文彩蔚葳蕤,顾我摧颓真不及。
楩楠梧槚称美材,狭邪平敚俟绳直。
颃颜师席聊复然,摘发瑕疵痛裁抑。
等闲点化易为功,一家言语成组织。
武夷山水多才贤,前哲立言继六籍。
本根深沃枝干蕃,滋溉栽培富学术。
吾徒正学宜勉旃,文字区区固馀力。
送丘元镇元秀二生还武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丘元镇元秀二生还武夷》是明朝诗人朱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是作者对两位年轻才俊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文学和学术的重视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从文学角度来看,朱浙通过此诗表达了自己对文才的认可与期望。诗中的“楩楠梧槚称美材”和“顾我摧颓真不及”等句,展现了他对于文才的推崇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而“武夷山水多才贤”不仅描绘了武夷山的自然美景,也隐喻了该地区文化的繁荣和人才的聚集。在古代中国,文人往往将家乡的文化背景视为成就个人文学事业的重要土壤,因此,武夷山成为了诗人笔下的理想之地。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朱浙通过此诗强调了文学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诗中“吾徒正学宜勉旃,文字区区固馀力”体现了作者对后学的关注及自身在文学道路上的坚持和努力,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科技、艺术还是商业等领域,持续的学习和创新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从历史人物的角度来看,朱浙的生活经历也值得一提。嘉靖二年(1523)朱浙考中进士,并曾担任过御史等官职。他的政治生涯虽因“大礼议”事件而被削职,但这一经历也反映了他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质。作为一位官员,朱浙不仅关注政治,同时也重视文化和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送丘元镇元秀二生还武夷》中亦有体现。诗中通过对两位年轻人的赞扬,传达了对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视。
《送丘元镇元秀二生还武夷》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年轻才俊赞赏和鼓励的诗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社会价值观、文化自信以及对于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