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磻溪寺

日晚投山寺,僧稀地颇荒。
雨苔侵坏壁,霜叶积回廊。
归鸟认庭树,昏钟出讲堂。
从来爱幽僻,一宿借禅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磻溪寺》是明代诗人江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日落后,作者投宿于一座荒废山寺的情景,通过对寺庙的幽静以及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赏。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日晚投山寺,僧稀地颇荒。雨苔侵坏壁,霜叶积回廊。归鸟认庭树,昏钟出讲堂。从来爱幽僻,一宿借禅床。

  2. 作者简介
    江源(1465年—1523年),字一原,号桂轩居士,江西上饶人。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官员和文学家。江源在仕途上颇有建树,曾任四川兵备副使等职,治理地方时以清廉著称,得到百姓的爱戴。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通过诗歌传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3. 诗歌赏析

  • 《宿磻溪寺》中的“日晚投山寺”一句,简洁地勾勒出了作者傍晚时分抵达寺院的情景。这里的“日落西山”不仅是时间上的刻画,也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和宁静夜晚的到来。
  • “僧稀地颇荒”进一步描绘了寺院的萧条与荒凉,反映出僧人稀少,环境荒凉的景象。这种描述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感,也为后续的自然描写打下了基础。
  • “雨苔侵坏壁,霜叶积回廊”两句,通过对雨后苔藓覆盖破败的墙壁和霜叶堆积在曲折回廊中的细腻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寺院内部的衰败景象。
  • “归鸟认庭树”则转换到了外部的自然景象,归巢的鸟儿仿佛在寻找它们熟悉的庭院树木。这里不仅仅是对鸟类行为的描述,更隐喻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 结尾的“昏钟出讲堂”,则是点明了时间已晚,寺庙里的僧侣开始打钟准备就寝。这一细节既呼应了前面对寺院环境的描写,也预示着夜幕的降临。

《宿磻溪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朝中晚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