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蝉啼枯枝,朝夕饮风露。
岂无百虫食,政以廉洁故。
黄昏鸣声悲,似欲有所诉。
不受丹鸟知,反逢螳螂怒。
陨身亦何辞,吾能改其度。
儗古 其二
介绍
《儗古 其二》是明朝文人宋濂创作的古诗。这首诗描绘了秋蝉在枯枝上啼叫,终日饮风露的景象,并表达了一种不为外界所知晓却内心坚定的廉洁品质。下面将详细探讨《儗古 其二》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创作背景:宋濂是明朝初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儗古 其二》的创作背景与宋濂个人的经历和志向紧密相关。宋濂一生清廉自守,不受权贵诱惑,其作品中常常体现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首诗通过秋蝉的形象,寓意作者本人坚守道德原则、清正廉洁的人生态度。
内容分析:诗中以秋蝉的鸣叫声作为引子,描绘了它们在秋天枯萎的树枝上饮风露的景象。诗人借此象征那些不为人知但依然坚持原则、廉洁自守的人物。诗中提到“岂无百虫食”,意味着尽管自然界中存在各种生物,但诗人认为这些生物并不理解或关心自己的行为。接着,“黄昏鸣声悲”表达了时间的流逝,而“似欲有所诉”则暗示着这些生物在夜晚的鸣叫声中隐藏着某种诉求或不满。诗中的螳螂和丹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象征着社会上的不同角色和力量。最后,“陨身亦何辞,吾能改其度”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
艺术特色:从艺术手法上看,宋濂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将秋蝉比作那些坚持原则、不为世俗所动的人物,用螳螂和丹鸟代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这些都是典型的象征手法。此外,整首诗的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通过对自然界和动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道德坚守和个人品质的强调。
文学史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的这首《儗古 其二》被看作是反映文人理想和道德追求的重要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宋濂本人的价值观,也反映了明代初期文人群体的共同精神风貌。这首诗在后世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研究,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儗古 其二》不仅是宋濂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篇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象征手法和优美的艺术表现,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欣赏的对象。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也可以从中汲取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