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金相士 其一

妙相通神自古难,按图求骏总夸漫。
孙阳解识千金骨,不向骊黄色上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金相士 其一》是明朝祁顺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相术的迷信态度以及个人对于真理追求的执着精神。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祁顺简介:祁顺(明·天顺四年进士),字致和,号巽川,广东东莞人。天顺四年中进士后,授兵部主事,进郎中。成化年间出使朝鲜,不受金缯,拒声伎之奉。
  • 文学贡献:祁顺在仕途上虽未大放异彩,但在文学上也有所建树,其诗作《赠金相士 其一》流传至今。
  1. 诗歌原文
  • 原文:“妙相通神自古难,按图求骏总誇漫。孙阳解识千金骨,不向骊黄色上看。”
  • 翻译:自古以来,通神的法术难以掌握,依据图表寻找马匹总是夸夸其谈。就像孙阳那样精通马性,不会去骊山脚下的颜色上寻找千里马。
  1. 创作背景
  • 创作缘由:祁顺可能因为某种原因需要为相士撰写诗文以表达敬意或者批评之意,因此创作了这首《赠金相士 其一》。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相术的态度和对真实知识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赠金相士 其一》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如“妙相通神”表达了对神秘事物的探索与追求;“孙阳解识千金骨”则通过典故展示了对真知灼见的赞美与向往。
  • 语言风格:诗中使用了大量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骊黄色上”暗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与作者批判相术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1. 社会文化背景
  • 相术流行:在当时,相术作为一种占卜术被广泛使用,人们常常通过相术来判断吉凶祸福。这种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风气,使得人们对相术寄予厚望。
  • 文人态度:虽然社会普遍接受相术,但祁顺作为文人士大夫,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反映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相术盲目性的批判和对真知的肯定。
  1. 历史评价
  • 读者反响:尽管《赠金相士 其一》的具体内容已难以考证,但从其流传至今来看,这首诗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
  • 学者分析: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通过对相术的讽刺,展现了诗人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虚伪行为的批判。

《赠金相士 其一》不仅是祁顺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明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在社会变迁中的一种文化表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作者祁顺在文学创作上的独到见解以及对时弊的深刻反思。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相术的迷信以及对真知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