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晓度碧山隈,拂拂腥风逆鼻来。
怪得饥鸢飞舞下,前村露骴卧污莱。
福安书事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福安书事 其四》是宋代朱翌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反映了当时福安地区连年战乱、洪水灾害和疫情肆虐给民众生活带来的苦难。
朱翌,字次律,号东里,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与赵蕃、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目睹了南宋初期的诸多变故。在这首诗中,朱翌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战争频发的无奈和忧虑:“当年司马温公力,今日宣仁圣烈尊。”司马温公指的是北宋时期的名臣司马光,他曾为官清廉,勤勉治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录。而“宣仁圣烈尊”则是指南宋的高宗皇帝宋徽宗赵构,他的统治下虽有“宣仁圣烈”,但同时也伴随着连年的战乱和百姓疾苦。
诗歌的后半部分转向描述自然灾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久旱始足雨,畦圃新料理。”长时间的干旱终于带来了及时的雨水,农民们开始重新整理他们的菜园,尽管作物依然受损;“秋茄尚入馔,晚菘能败齿。”虽然丰收的蔬菜仍然能够食用,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样的收成已经很难再让他们感到满足。最后两句则是对整个社会状况的感慨:“万钱固无相,三韭亦何益。”“万钱”在这里比喻着沉重的生活负担,而“三韭”则是一种经济价值较低的蔬菜,通过对比强调了贫困与无奈的现实。
朱翌通过这首《福安书事 其四》,不仅展现了自己对时局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成为研究宋代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
朱翌的《福安书事 其四》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更是一份记录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情怀以及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