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华严庵访一持上人

江乡十载别,江畔二旬留。
园草日以绿,故人空白头。
看花逢旧国,卷幔对湍流。
惆怅东风晚,随师下小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端州华严庵访一持上人》是宋代诗人何绛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通过对江畔华严庵的探访,描绘了作者与老友重逢的场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中表达了作者在江边停留数月的感慨,以及与老朋友重聚的喜悦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根据其内容推测,可能是在宋哲宗绍圣初年(约公元1096年)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之间。这个时间段,何绛经历了人生的巨大变故,包括被贬谪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期间他的生活颇为孤独与寂寥。
  • 地理位置:诗中提到的“端州”,即今天的广东肇庆市,位于中国南方,地处岭南地带。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是古代文人常去探访的地方。
  1. 诗歌原文
    江乡十载别,江畔二旬留。
    园草日以绿,故人空白头。
    看花逢旧国,捲幔对湍流。
    惆怅东风晚,随师下小楼。
  2.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何绛的这首《端州华严庵访一持上人》以其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友情的深刻感悟。
  • 情感细腻:诗中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岁月的回忆,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挣扎。
  • 语言精炼:何绛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使整首诗显得格外凝练而有力。这种语言风格也体现了宋代诗歌追求简约而不失深意的特点。
  1. 主题思想
  • 怀旧与思乡:诗歌通过描述与老友重逢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这种对过去的怀念不仅是对个人记忆的回顾,也是对逝去时光的缅怀。
  • 友谊的珍贵:诗中的“故人空白头”表达了诗人对老友深厚感情的珍视,强调了朋友之间的相互陪伴与支持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1. 文化意义
  • 艺术价值:何绛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展示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尤其是其中的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 社会影响:作为宋代文人的作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追求,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何绛的《端州华严庵访一持上人》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情感内涵赢得了后人的喜爱,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