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并头红莲

碧池双艳吐清风,澹荡平分出露丛。
姿比汉皋联佩锦,苞疑合浦两珠红。
同心映日香胎净,并髻凌波色蕴空。
好待月明栖翡翠,花房偕宿影蒙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并头红莲》是一首描写并蒂莲花的七言律诗,由明末清初诗人吴孔嘉所作。这首诗不仅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荷叶和荷花的美丽,更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爱情和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及其艺术价值: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吴孔嘉(天石),字元会,号天石,出生于明末清初江南歙县的一个文人家庭。他天启五年中进士,后因直言进谏救出数百难妇而闻名于时。四十岁时,因应母老辞官归家。
  • 创作时间:据记载,《咏并头红莲》是在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前后创作的。
  • 社会历史背景:当时清军入徽,吴孔嘉积极参与地方抗清活动,并在江西兵变期间救助民众。他的这些行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1. 诗歌内容
  • 形象生动:《咏并头红莲》以并蒂红莲为题材,通过对荷花形态、色泽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能看见那碧池中的双艳吐清风,露丛之上的荷叶平分。
  • 象征意义:诗中“同心映日香胎净”,形容荷叶上的露珠反射出太阳的光芒,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并髻凌波色蕴空”,则借并蒂莲的苞叶之形,暗喻两人心心相印,感情深厚且含蓄内敛。
  • 情感表达: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和谐爱情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一种感慨。
  1. 艺术特点
  • 意境优美:《咏并头红莲》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创造了一种超脱尘俗的艺术境界。荷花在风露中的娇艳与荷叶承载露珠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
  • 语言精炼:诗歌用词考究,如“碧池双艳”“澹荡平分”等,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红莲的风姿和韵味。尤其是“并髻凌波”等句,更是将并蒂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 韵律和谐:全诗押韵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这种韵律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加深了诗中所要传达情感的印象。
  1. 文学价值
  • 思想深度:通过咏物抒怀的方式,《咏并头红莲》展示了作者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它不仅是对自然界美的颂扬,更是对高尚情操和美好愿景的赞歌。
  • 文化传承:作为明清之际的作品,此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能够反映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研究。

《咏并头红莲》不仅是吴孔嘉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诗言志”美学理念的典范之作。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趣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