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楼曲戏柬茅止生

飞楼宛转芙蓉簇,对列鸳鸯三十六。
东风着意渡江来,染出蛾眉春水绿。
楼头何处得春先,非雾非烟俱可怜。
红芳杂沓锦茵软,尘香不上双行缠。
婵娟花月曾无价,只向嫦娥乞长夜。
夜长夜短那得分,郁金自绕珊瑚云。
青丝玉壶正倾倒,杨柳乌啼白门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飞楼曲戏柬茅止生》是一首由吴鼎芳创作的古诗词,描绘了春天楼头的景致。下面将对这首诗作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吴鼎芳:据资料显示,吴鼎芳为清代诗人。其诗作多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 创作时间: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仅知是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 首段:“飞楼宛转芙蓉簇,对列鸳鸯三十六。”这句描绘了楼阁的华丽和美丽的景象,用“芙蓉簇”形容楼阁的外观,而“鸳鸯三十六”则形象地描述了楼阁下的一对对鸳鸯。
  • 次段:“东风著意渡江来,染出蛾眉春水绿。”此句表达了东风的到来带来了新的生机,使得春天的水色变得翠绿欲滴。
  • 尾段:“楼头何处得春先,非雾非烟俱可怜。”尾段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感受。
  1. 诗歌鉴赏
  • 意境之美: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楼头的美景。诗中的“芙蓉簇”、“鸳鸯三十六”等词汇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感,还赋予了情感上的丰富性。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间接地表达了对生活美好的感慨以及对时间流逝的哲思,体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1. 文化价值
  • 历史地位: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氛围,也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
  • 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首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1. 现代应用
  • 艺术欣赏:在当今社会,这首《飞楼曲戏柬茅止生》仍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欣赏活动中,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 学术研究:学者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及其在文学创作上的特点。

《飞楼曲戏柬茅止生》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楼头美景的古诗词,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人来说,学习和欣赏这样的作品,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的感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