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感怀

屡醒长更梦,频添暮景愁。
盛时刚易失,多病苦难瘳。
长困荆榛境,终非鸾凤俦。
徘徊当令节,休复慨前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日感怀》是元代诗人叶颙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感慨和对战争的哀思。诗中通过描述风急、悲笳声等景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失落。以下将从不同方面介绍《至日感怀》:

  1. 作者信息
  • 叶颙,元代著名诗人。
  • 他的诗歌风格多以悲壮为主,擅长用词表达深刻的情感。
  • 作品如《至正戊戌九日感怀》广受后世赞誉,显示了其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1. 诗歌原文
  • 风急登高野客伤,悲笳声里过重阳。
  • 正须击剑论《孤愤》,何暇携壶举一觞!
  • 白骨不埋新战恨,黄花空发旧枝香。
  • 寒烟冷日东篱下,西望柴桑路更长。
  1. 诗歌主题
  • 本诗以重阳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对未来的迷茫。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 同时,诗人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揭示了时代的变迁和个体命运的无奈。
  1. 艺术手法
  • 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技巧,如比兴、对仗等,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 诗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如风、笳声、重阳节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 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1. 文化背景
  •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诗人通过描述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 该诗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以及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
  1. 社会影响
  • 作为元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至日感怀》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使其成为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该诗也被后人广泛传颂,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1. 读者反响
  • 《至日感怀》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 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 读者们通过阅读这首诗,能够更好地理解元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至日感怀》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也是元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时代风貌。对于研究元代文学和历史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