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中秋

语儿泾上系轻舸,语儿泾前闻棹歌。
客逢端正那堪别,月惜玲珑不肯多。
沙觜一痕牵紫荇,浪花双叠走红螺。
坐来幽瑟添无限,釂尽清尊可易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崇德中秋》是明代著名诗人吴晋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艺术特色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生平:吴晋昼,字接侯麟瑞长子,崇祯丙子举人,卒年二十七。他的一生虽短暂,但在诗歌上却有独到的成就,被后世广泛传颂。
  • 作品特点:吴晋昼的诗作以婉约见长,其作品中常流露出深沉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与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密切相关。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感悟。
  1. 诗歌原文
    语儿泾上系轻舸,语儿泾前闻棹歌。客逢端正那堪别,月惜玲珑不肯多。沙觜一痕牵紫荇,浪花双叠走红螺。坐来幽瑟添无限,釂尽清尊可易酡。
  2.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描述在语儿泾边系泊轻快的小舟、岸边传来的歌声以及夜晚的月色,展现了一种闲适与和谐的氛围。诗中的“客逢端正那堪别”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的不舍与无奈,而“月惜玲珑不肯多”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伤。
  • 意象描绘:诗中的“紫荇”、“红螺”等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色彩,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感受到了诗人笔下的自然美和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众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晋昼能够创作出如此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实属不易。
  • 社会影响:尽管吴晋昼的一生并不如其诗名那样广为人知,但他的诗歌作品却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和好评,可见其艺术成就之高。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吴晋昼在创作《崇德中秋》时,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每一个字句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意境深远: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仅是为了点缀画面,更是为了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视觉美感又有心灵触动的艺术空间。
  1. 文化意义
  •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崇德中秋》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节景的诗歌,更是一个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播和保留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并重视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 审美价值的体现:吴晋昼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明代诗歌的审美高度。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是对生活情趣的一种追求和表达。

吴晋昼的《崇德中秋》不仅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值得欣赏,其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也同样重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保留并传承这些经典之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投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