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林希哲

此日湖山路,霜风玉树枝。
顿成千古别,不尽百年悲。
丹桂秋香早,青灯夜影迟。
严翁双涕泪,便是忆君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林希哲》是明代吴希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已逝友人的深切怀念。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
  • 吴希贤:吴希贤(?—1546),字仲华,浙江嘉兴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与李攀龙、谢榛并称为“明三大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诗歌的创作上,尤其擅长五言律诗。
  1. 诗歌原文
  • 此日湖山路,霜风玉树枝。
  • 顿成千古别,不尽百年悲。
  • 丹桂秋香早,青灯夜影迟。
  • 严翁双涕泪,便是忆君时。
  1. 诗歌赏析
  • 情感真挚:吴希贤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传达自己对友人的深情。霜风中的玉树枝象征着坚韧不拔,而秋天的丹桂则代表着永恒的芬芳。
  • 意象丰富:通过霜风、玉树枝、丹桂等自然意象,吴希贤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和思念的景象。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情感深沉:诗歌中“顿成千古别,不尽百年悲”一句展现了对友情的深刻体悟。它意味着无论时间如何流转,那份深厚的情谊始终如一,难以忘怀。
  • 情景交融:整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湖山秋景,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读者可以通过这种描写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从而达到共鸣。

《挽林希哲》不仅是吴希贤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明代文人对于友情和生命价值的一次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独特韵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它也启示人们珍惜眼前的人和事,让每一段经历都成为生命中宝贵的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