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闲坐

习静生憎损病心,晚凉门外独横琴。
呼童细剔溪头树,为爱青青云际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门外闲坐”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律诗,出自《北窗闲坐》。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白居易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诗人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后世誉为“诗魔”和“诗王”。他的作品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而受到广泛赞誉。
  1. 诗歌原文
    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
    门外红尘合,城中白日忙。
    无烦寻道士,不要学仙方。
    自有延年术,心闲岁月长。

  2.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这首诗通过对比“虚窗”、“静室”与“门外红尘”、“城中白日”,“无烦寻道士,不要学仙方。”表达了作者对喧嚣世界的疏离感和内心的超然态度。
  • 艺术特色: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如“门外红尘合”和“城中白日忙”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都市生活的繁忙与喧嚣。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诗作于唐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 作者身份:作为一位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白居易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有着较高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刻体现了这一身份的影响。
  1. 文化影响
  • 文学史地位:白居易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作品至今仍广受欢迎,并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 社会意义:通过诗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文关怀,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北窗闲坐》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情感和思想深度的诗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才情,还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