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申燕九日

京师胜日称燕九,少年尽向城西走。
白云观前作大会,射箭击毬人马吼。
古祠北与学宫依,箫鼓不来牲醴稀。
如何义士文履善,不及道人丘处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戊申燕九日》是明代诗人吴宽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京师胜日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戊申燕九日》创作于明代,这一时期的北京是京师胜日,也就是京城中最为繁荣、热闹的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少年们纷纷涌向城西,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如射箭击毬等。
  2. 诗歌内容:诗中描述了在白云观前举行大会的场景,人们射箭击球,场面十分壮观。古祠与学宫紧邻,但此时箫鼓声却稀少,牲醴也不丰盛。此外,诗中还提到了文履善这样的义士,他无法享受到这种盛大集会的荣耀。
  3. 诗歌风格:吴宽作为明代的诗人,其作品多以五言或七言的形式写成,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这首诗同样体现了吴宽的这种文学风格,通过对节日盛况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活力。
  4. 文化意义:《戊申燕九日》不仅是一首反映明代社会生活的诗歌,也是研究那个时代文化、风俗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了解明代北京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5. 艺术手法:吴宽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节日的喧嚣与平时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同时,诗中的一些意象和词汇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值得细细品味。

《戊申燕九日》不仅反映了明代北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