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杨德全致政归

罢郡归时已白头,杖藜日看橘林洲。
客来若问浮生事,明月清风酒一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访杨德全致政归》是明代诗人吴与弼创作的一首古诗。该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吴与弼(1391—1469),初名梦祥,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府崇仁县(今江西崇仁)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还是一位理学家和教育家。天顺元年,因石亨推荐,他被授予左谕德一职,但他坚决拒绝了这个职位,并终身不仕。吴与弼的生平和成就,使他成为后世敬仰的理学巨擘。
  1. 诗歌原文
    罢郡归时已白头,杖藜日看橘林洲。
    客来若问浮生事,明月清风酒一瓯。

  2. 诗意解析

  • “罢郡归时已白头”:这句话描述了吴与弼在卸任后回归家乡的情景。白发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沧桑,也暗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故乡的思念。
  • “杖藜日看橘林洲”:这里描绘了吴与弼在归隐后的日常生活。杖藜是一种古代文人常用的手杖,象征着他的学识和地位;而橘林洲则代表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乡村生活的宁静。
  • “客来若问浮生事”:这句表达了吴与弼对外界纷扰的淡然态度。他宁愿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享受宁静,也不被外界的是非所扰。
  • “明月清风酒一瓯”:最后一句,明月和清风代表着自然的美好,而酒则是诗人用来寄托心情的象征。这反映了吴与弼追求心灵自由和平静生活的态度。

《访杨德全致政归》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诗篇。它以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内心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隐居生活的描绘,更是一种哲学思考和人生态度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思想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