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叶连街上,孤根寄学中。
名扬苏子记,阴覆鲁侯宫。
既久今何在,惟乔自不同。
曾沾时雨化,多幸遇朱公。
追和朱乐圃苏学公堂槐
介绍
《追和朱乐圃苏学公堂槐》是明代吴宽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明代诗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以及他们卓越的艺术成就。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公堂槐树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知识分子的期望。诗中的“公堂槐”作为古代学堂的象征,其形象不仅代表了知识的传播与积累,也象征着学者们崇高的道德品质。吴宽在此诗中以“灵根蟠故国,密叶荫儒宫”起首,生动描绘了公堂槐的高大与茂盛,暗喻着学子们应如这槐树一般,深根固本,枝叶繁茂,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苏学十题·公堂槐》便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从诗歌的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律诗形式,即每四句为一联,共八联成章,这种结构严谨、音韵和谐的诗体,体现了古人对于诗歌形式的高度重视。律诗的格式在唐代已经定型,而到了宋代,更是达到了高峰,成为了文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吴宽的这首《追和朱乐圃苏学公堂槐》,正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例如,他巧妙地运用押韵技巧,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同时,通过对平仄的巧妙搭配,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更强,更富有音乐美。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上来看,《追和朱乐圃苏学公堂槐》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它还蕴含了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思考。诗中的“患与般斤远,歌宜鲁藻同”,表达了诗人对教育者高尚品德的追求,以及对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关注。这些思想都深刻地反映了吴宽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追和朱乐圃苏学公堂槐》不仅是一首技艺精湛的律诗,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它通过描绘公堂槐这一意象,传达了作者对学问、道德修养及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同时也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成就。对于研究明代诗歌发展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者来说,此诗提供了珍贵的视角和素材。因此,了解并深入研究这首诗,无疑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明代诗歌的整体风貌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