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天使金陵王侯游山十首 其六 塔山

穷乡谁道塔山名,惟是樵歌牧笛声。
岂意远承天上使,翩然下此驻霓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陪天使金陵王侯游山十首 其六 塔山》是明代吴与弼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吴与弼的这首作品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而独树一帜。

从诗歌本身来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壮丽的自然画卷。诗中“穷乡谁道塔山名,惟是樵歌牧笛声”表达了对塔山自然风光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远离尘嚣、接近自然的向往。“岂意远承天上使,翩然下此驻霓旌”则进一步展现了塔山的神秘色彩,以及诗人与天界使者相遇的奇妙经历。这种将现实与神话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层次,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想象空间。

吴与弼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吴与弼是一位理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程朱理学的研究和传播。这种深厚的学术背景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堆砌,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思考。例如,“岂意远承天上使,翩然下此驻霓旌”一句,既体现了塔山的神奇,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天命和超脱世俗追求的感慨。这种对天命与人性的探讨,是吴与弼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从艺术手法上看,吴与弼的这首诗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构建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诗中的“樵歌牧笛声”和“驻霓旌”等意象,既描绘了塔山的自然美景,又通过这些意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这种简洁而不失深意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

吴与弼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对塔山自然景观的描述,它还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表达他们对政治和社会的看法。吴与弼的这首诗,通过描绘塔山的美丽景色,间接地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看法和个人的政治抱负。这种借景抒情的方式,使得诗歌不仅是审美的对象,也成为了一种思想载体。

《奉陪天使金陵王侯游山十首 其六 塔山》不仅是吴与弼个人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