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戊寅日录作

竹窗时止亦时行,谁共清风明月情。
忽忆前年今日兴,登高人在石头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览戊寅日录作》是明代学者吴与弼创作的一首诗,通过竹窗和清风明月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内心情感的波动。这首诗体现了吴与弼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下面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吴与弼,字子傅,江西崇仁人,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自幼立志专治程朱理学,不参加科举考试。天顺元年,因石亨推荐,授左谕德,但坚决不接受。其著作有《康斋文集》,为后世研究他的学术成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诗歌原文
  • 诗中写道:“竹窗时止亦时行,谁共清风明月情。”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静谧的竹窗旁,享受着风和月的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内心的孤独感。
  • “忽忆前年今日兴,登高人在石头城。”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突然想起去年同友人一起攀登石头城的欢乐时光。
  1. 主题思想
  • 整首诗通过对竹窗、清风、明月等自然元素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诗中的“谁共”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际交流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中可能的疏离感。
  1. 艺术手法
  • 吴与弼在创作《览戊寅日录作》时,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如将竹窗比作时间的流逝,清风明月则象征着纯洁美好的情感。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加深了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 诗歌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结构紧凑,语言凝练,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既流畅又富有韵律感。
  1. 文化影响
  • 《览戊寅日录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赞赏,认为它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 该诗也被收录在一些重要的文学选集中,如清代的《四库全书》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览戊寅日录作》不仅是吴与弼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明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氛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