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游山诗

昨日登临兴未穷,重游喜得数生同。
峰头徙倚忘归处,诗在云烟杳霭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后游山诗》是明代诗人吴与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基本资料:《后游山诗》的作者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江西崇仁人,生于天顺元年。吴与弼十九岁便立志专研程朱理学,不追求科举功名。他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学者们尊称为康斋先生,有《康斋文集》传世。
  • 生平事迹:吴与弼曾因石亨的推荐,被授予左谕德一职,但最终他拒绝了这个官职并坚持自己的学术道路。吴与弼的一生虽然较为低调,但他的理学思想和著作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词原文及译文
  • 原文:《后游山诗》全文如下:“昨日登临兴未穷,重游喜得数生同。峰头徙倚忘归处,诗在云烟杳霭中。”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喜爱和内心的感慨。
  • 译文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登山过程中的喜悦心情。当他再次登上高峰时,发现自己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此地,共同欣赏着美丽的景色,这种情景使作者感到无比的喜悦,仿佛与朋友们一同在山峰之间徘徊,忘记了归途,诗情画意之中蕴含着他对友情与自然之美的珍视。
  1. 作品赏析
  • 艺术手法:吴与弼的这首《后游山诗》在艺术表现上非常独特。首联“昨日登临兴未穷,重游喜得数生同”通过时间与情感的叠加,展现了作者初次登高时的兴奋和随后与朋友再次同行时的愉悦之情。尾联“诗在云烟杳霭中”则巧妙地将诗意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空灵与意境。
  • 主题思想: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的美,更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忙碌与喧嚣之外,仍有一片静谧的天地可以供人们休憩和思考。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间: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后游山诗》的创作时间是在作者晚年,此时他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享受与友人之间的相聚以及欣赏山水之美。
  • 创作地点:尽管具体的登山地点没有详细记录,但从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应该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区。这样的环境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1. 评价与影响
  • 历史评价:《后游山诗》作为吴与弼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其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明代文化的一个缩影。许多学者认为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
  • 后世传承:吴与弼的这部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效仿此诗风格,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山水诗作,使得《后游山诗》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后游山诗》是一首充满深意和美感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也反映了他的生活哲学和个人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