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丝桐为阎大参作下二首同 其一

琴操古且澹,殊无悦耳声。
所以世俗人,纷纷喜秦筝。
秦筝虽悦耳,安得如琴清。
对月一再鼓,庶几姮娥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月下丝桐为阎大参作下二首同其一》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写了在月光照耀下,作者与好友阎尔昌一同赏月听琴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全文如下:

月下丝桐为阎大参作下二首同其一

月明花气两相宜,丝桐弦外更知谁。
莫怪山人无觅处,一从天籁到君耳。

赏析:
这首诗是袁枚为好友阎尔昌所作,以表达对其友情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夜景色,通过丝桐弦外之音,表达了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的“月明花气两相宜”形象地描绘了月夜下的美景。明亮的月光和花香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这里的“两相宜”既指月光与花香相得益彰,也暗指友情与生活的美好和谐。

诗中的“丝桐弦外更知谁”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丝桐弦外之声,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超越语言的美妙。这里的“更知谁”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妙声音的好奇和渴望。

诗中的“莫怪山人无觅处,一从天籁到君耳”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表示,虽然自己曾经努力寻找这种美妙的声音,却总是难以找到。然而,自从遇到朋友后,这种美妙的声音就自然而然地传入了他的耳朵。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感激之情,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感激。

《月下丝桐为阎大参作下二首同其一》以优美的诗句描绘了月夜下的美景,并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袁枚的艺术才华,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