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建阳

行装晓发建溪阳,共喜平康返旧乡。
想见筚门迎迓处,桐花时候咏新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发建阳》是明代诗人吴与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诗歌本身来看,《发建阳》描绘了作者清晨出发前往建溪阳的情景。诗中的“行装晓发建溪阳”传达了一种清晨出发的氛围,而“共喜平康返旧乡”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与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抒发,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他对过往经历的感慨。通过这些诗句,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于生活的感悟。

从创作背景上看,吴与弼是明代江西崇仁人,字子傅,号康斋先生,是明初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的弟子。他一生致力于程朱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其学识渊博,思想深邃。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因此,《发建阳》不仅是一首诗,更是吴与弼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一种体现。

从文学价值上讲,《发建阳》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抒发情感。诗中的“想见筚门迎迓处,桐花时候咏新秧”使用了生动的画面来渲染气氛和情感,使得整首诗显得既朴实又不失文采。这种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发建阳》作为吴与弼的作品,承载着明代文化的重要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了解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它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反思自我、审视社会的方式,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发建阳》不仅是吴与弼个人的诗歌作品,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