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夏首启节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馀。
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
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
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夏首启节》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与感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李世民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英明君主对国家治理的智慧和情怀。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次子。他少年时期曾参与多次征战,并在隋朝灭亡后建立了唐朝,功绩显著。李世民在位期间,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誉为历史上的明君之一。
  1. 创作背景
  • 《赋得夏首启节》的创作时间是在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初四,当时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封秦王。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1. 作品原文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余。
    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

  2.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李世民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展现了他对自然界深刻的感知和情感的投入。
  • 意象丰富:诗中的“黄莺”、“翠林”等意象生动形象,富有诗意,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动感。
  • 音韵和谐:五言律诗的平仄声调搭配得当,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赋得夏首启节》不仅体现了李世民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英明君主的政治智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以及李世民的历史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