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飞乌诗》是隋代诗人虞世基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对归林远和夜啼鸟的深沉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 诗歌原文:
向日晚飞低,飞飞未得栖。
当为归林远,恒长侵夜啼。
- 作者简介:
虞世基(约598年—618年),字茂世,会稽余姚(今属浙江)人。他是一位隋朝诗人,他的诗作在唐代被广泛传颂。虞世基的诗作摆脱了齐梁余风,逐步转向深厚雄浑的风格,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
- 诗歌赏析:
- 虞世基的这首《晚飞乌诗》通过描绘鸟儿向林中飞行的情景,传达了诗人对归林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诗中的“向日晚飞低”描绘了鸟儿在夕阳的映照下,努力向前飞翔的景象;而“飞飞未得栖”则表达了鸟儿虽有飞翔的愿望,但未能找到栖息之地的痛苦。
- “当为归林远”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归隐山林的生活,远离尘世的纷扰。而“恒长侵夜啼”则是对鸟儿深夜仍不停息地鸣叫的描写,这种持久的哀鸣似乎在诉说着鸟儿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 作品背景:
虞世基生活在隋朝末年,这是一个战乱频频、社会动荡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思考。从现存的18首诗作来看,虞世基的作品初步摆脱了齐梁余风,开始走向成熟。
- 艺术特色:
- 虞世基的诗词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他在创作中善于运用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如本诗中的“当为归林远”不仅表达了诗人理想中的归宿,也暗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晚飞乌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虞世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世界和思想深度。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阅读和分析,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虞世基的创作特点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晚飞乌诗》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词作品,它更是承载了诗人内心世界和时代印记的文化符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虞世基的艺术才华,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