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树临芳渚,半死若龙门。
疾风摧劲叶,沙岸毁盘根。
将军犹未坐,匠石不曾论。
无复凌云势,空馀激浪痕。
可嗟摧折尽,讵得上河源。
河边枯树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边枯树诗”是一首创作于隋朝的诗歌,作者是刘臻。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象,描绘了一棵枯萎的大树在河边的景象,通过强烈的对比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
诗中的“奇树临芳渚,半死若龙门”描绘了一棵奇特而又濒临死亡的大树,仿佛置身于生死的边缘。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悲壮,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识。通过对大树的细致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深刻感悟。
诗中的“疾风摧劲叶,沙岸毁盘根”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暴雨中大树被摧毁的情景,展现了自然界强大的力量。这些景象不仅令人震撼,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存环境变化的深思。诗人在这里通过自然现象,寓言般地表达了人类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
诗中的“将军犹未坐,匠石不曾论”则通过古代典故,暗示了英雄豪杰最终难逃命运的安排,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里的“将军”和“匠石”分别象征着英勇和智慧,而“犹未坐”和“不曾论”则揭示了即使是英雄豪杰也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强调了生命易逝、世事难料的哲理。
诗的结尾“可嗟摧折尽,讵得上河源”以感叹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这句诗不仅总结了全诗的主题,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深思考。它启示人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因为一切都可能会随风而去。
《河边枯树诗》作为隋代诗人刘臻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更是哲学思考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