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

介绍

此诗为唐代诗人杜牧之离开扬州後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诗中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注解

韩绰:事不详,杜牧之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存中《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艾塘《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後,……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赏析

《注解选唐诗》:情虽切而辞不露。

《唐诗品汇》:刘云:韩之风致可想,书记薄幸自道耳。

《升庵诗话》:唐诗绝句,今本多误字……《寄扬州韩绰判官》云「秋尽江南草未凋」,俗本作「草木凋」。秋尽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说也;况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此诗杜牧在淮南而寄扬州者,盖厌淮南之摇落,而羡江南之繁华。若作「草木凋」,则与「青山明月」、「玉人吹箫」不是一套事矣。余戏谓此二诗(另一指《江南春》)绝妙,「十里莺啼」,俗人添一撇坏了;「草未凋」,俗人减一画坏了。甚矣,士俗不可医也!

《批点唐音》:优柔平实,有似中唐。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胡次焱曰:对草木凋谢之秋,思月桥吹箫之夜,寂寞之恋喧哗,始不胜情。「何处」二字最佳。陆时雍曰:杜牧七言绝句,婉转多情,韵亦不乏,自刘梦得以後一人。牧之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之句,素恋其景物奇美。此不过谓韩判官当此零落之候,教箫于月中,不知「二十四桥」之夜在于何处?含无限意绪耳。

《唐诗摘钞》:作「草未凋」,本句始有意;若作「木」字,读之索然矣……扬州本行乐之地,故以此(按指「玉人」句)讯韩,言外有羡之意。

《唐诗笺注》:「十年一觉扬州梦」,牧之于扬州绻恋久矣。「二十四桥」一句,有神往之致,借韩以发之。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风流秀曼,一片精神。

《历代诗发》:丰神摇曳。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只此七字,便已妙绝(末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深情高调,晚唐中绝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

《唐诗三百首》:二语与谪仙「烟花三月」七字,皆千古丽句(末二句下)。

《唐绝诗钞注略》:《天禄识馀》:「教」、「学」,古文通用。唐人「玉人」云云,乃学吹箫也。唐诗中「教」字皆乎用,无去声字;且「学吹箫」煞有风致,「教吹箫」有何意味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