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览镜

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
白日急于水,少年能几时。
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
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中览镜》是唐代诗人于武陵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观察镜中的自画像,抒发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怀念。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客中览镜》:

  1. 诗人背景
  • 于武陵是唐末至五代时期的诗人,其名邺,字行。据传,他在唐宣宗大中时期未中进士,后往来商洛、巴蜀之间,曾以卜卦为生,晚年隐居潇湘,未曾真正定居。此外,也有说法称他最终在五代时仕于后唐,担任都官员外郎或工部郎中。
  1. 诗歌原文
    何当开此镜,即见发如丝。
    白日急于水,少年能几时。
    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
    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

  2. 赏析解读

  • 主题表达:《客中览镜》作为一首短篇抒情诗,主要通过描写诗人自我映照的形象,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伤与怀旧情绪,反映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感和时光易逝的哀叹。
  • 艺术手法:诗人采用了对比和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对镜中形象的描写,诗人展现了自己岁月留痕、青春不再的形象,同时暗喻自己的生命如同白日急于流水,年华老去,青春不再。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情感更加丰富深刻。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尽管《客中览镜》不是最著名或广为流传的诗篇,但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该诗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情感世界,对后世文人有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客中览镜》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的诗歌。它不仅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反思,也是对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经历的一种共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以及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