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见日将至双阙

晓色临双阙,微臣礼位陪。
远惊龙凤睹,谁识冕旒开。
蔼蔼千年盛,颙颙万国来。
天文标日月,时令布云雷。
迥出黄金殿,全分白玉台。
雕虫意何取,瞻恋不知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见日将至双阙》是唐代诗人薛存诚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氛围。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薛存诚,唐代诗人,具体生平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其生活于唐代盛世,可能担任过官职,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艺术造诣。
  2. 文学风格:《谒见日将至双阙》以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著称。诗中的对仗工整,语言华美,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美学特色。
  3.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围绕着皇帝的朝见仪式展开,通过对宫廷盛况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和谐的关注。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天文现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4. 艺术特色:该诗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首先,诗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描写,如“晓色临双阙”,通过这些具体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皇宫之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氛和皇家的气派。其次,诗中还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例如,“天文标日月”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而“雕虫竟何取”则表达了诗人对琐碎事物的漠然态度。这种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最后,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力量。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挑选,既符合音韵的要求,又能够准确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语言的艺术处理,使得全诗呈现出一种和谐而流畅的节奏感。
  5. 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薛存诚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个人情感。

《谒见日将至双阙》不仅是唐代诗歌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以及它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