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遁苏门节,清贫粉署官。
不矜朝命重,只恨路行难。
窗晓鸡谭倦,庭秋蝶梦阑。
羡君归未得,还有钓鱼竿。
寄徵士魏员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徵士魏员外》的文学魅力
罗隐,唐代余杭人,以诗歌见长,尤以其五言律诗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痛苦。《寄徵士魏员外》便是其中一首,展现了诗人对仕途艰辛与理想追求的矛盾心境。
诗的原文如下:
家遁苏门节,清贫粉署官。
不矜朝命重,只恨路行难。
窗晓鸡谭倦,庭秋蝶梦阑。
羡君归未得,还有钓鱼竿。
此诗描绘了魏员外的隐居生活及其内心的苦闷。首句“家遁苏门节”指的是魏员外在苏门山上过着隐居的生活,而“清贫粉署官”则揭示了他虽为朝廷中人却依然过着清贫的生活。第二句“不矜朝命重”,透露出魏员外虽然享有一定的官职,但并不以此自傲,第三句“只恨路行难”表达了他对仕途的无奈和艰难。
第四句“窗晓鸡谭倦”,描绘了他日复一日的劳作感到疲惫;“庭秋蝶梦阑”,则是他在寂静的秋天中,对人生幻象的感伤。最后一句“羡君归未得,还有钓鱼竿”,更是将诗人的羡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羡慕魏员外的自在生活,却又无法如愿以偿。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哀叹。它既是对魏员外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罗隐自己情感的抒发,充满了哲理性和艺术性。
这首诗不仅是罗隐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唐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它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诗人的心路历程,以及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求存的复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