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张博士太常

前辈倏云殁,愧君曾比方。
格卑虽不称,言重亦难忘。
谏草犹青琐,悲风已白杨。
只应移理窟,泉下对真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张博士太常》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已故友人的深切哀思,以及对其才华和人格的高度赞扬。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词的内容、主题与背景:

  1. 原文
  • 前辈倏云殁,愧君曾比方。
  • 格卑虽不称,言重亦难忘。
  • 谏草犹青琐,悲风已白杨。
  • 只应移理窟,泉下对真长。
  1. 主题思想
  • 悼念与怀念:诗中“前辈倏云殁”,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哀悼之情。通过“前辈”这一称呼,展现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尊敬。
  • 才情与评价:“愧君曾比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认可与赞赏。诗人认为友人的才华足以与古人相提并论,这种评价不仅是对友人才能的肯定,也是对自己才能的一种挑战和提升。
  • 遗憾与不舍:“格卑虽不称,言重亦难忘”,反映了诗人对于朋友去世后的遗憾和不舍。即使自己的言论不足以匹配友人的才华,但那份深厚的情谊和回忆却永远难以忘怀。
  1. 写作背景
  • 罗隐在这首作品中,通过对友人生前事迹的回忆,以及对友人逝世后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不仅源于对友人才华的敬仰,更源自于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诗中的意象“青琐”、“白杨”等,都富有象征意义,既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美,也寓意了友人生命的坚韧和高洁。
  • 情感表达: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哭张博士太常》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哭张博士太常》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悼亡诗,而是蕴含着深厚情感和丰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友人才华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人生、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以及诗人在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理想方面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