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
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
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
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
衡阳泊木居士庙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衡阳泊木居士庙下作》是唐代罗隐创作的七言律诗,全诗如下:“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
罗隐,字昭谏,晚号江东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善于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其创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的首联“乌噪残阳草满庭,此中枯木似人形”描绘了一幅荒废景象,残阳下的草丛中,枯木似乎有着人的形状。这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夸张,也可能是罗隐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隐喻。颔联“只应神物长为主,未必浮槎即有灵”,表达了作者对于超自然力量存在的怀疑。他认为即使是传说中的神物,也不一定具有灵性。颈联“八月风波飘不去,四时黍稷荐惟馨”,则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暗示了岁月流转与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尾联“南朝庾信无因赋,牢落祠前水气腥”,则是指南朝时期的庾信,由于政治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凄凉,他的诗作往往充满了感伤和颓废的情绪。
《衡阳泊木居士庙下作》不仅是罗隐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材料。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展现了罗隐深邃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