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夏州城楼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夏州城楼》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历史情怀,也表达了个人志向与时代使命的深刻思考。

罗隐在这首诗中巧妙地结合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悟。首联即直接交待了时间和地点,为整个诗篇定下了基调。颔联则通过对万里河山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以及对于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破坏的深深忧虑。这种通过自然景观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深度。颈联进一步扩展了主题,从远听边马嘶鸣声、仰望空中飞鸿的景象中,传达出战争形势的严峻与不安。尾联则直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转变,由吊古伤今转为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投笔从戎的决心。

从艺术手法来看,罗隐在《登夏州城楼》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技巧,如对比、拟人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将战马、飞鸿拟人化,使其成为战争的象征,从而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此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语言的简洁明了。这种平衡是罗隐所擅长的,也是他能够在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看,《登夏州城楼》不仅是罗隐个人文学成就的代表,也是唐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还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思考。特别是罗隐本人的经历,更是这首诗的重要背景。由于科考屡屡失败,罗隐曾有过从军的念头,这首诗便是这一情感的流露。因此,《登夏州城楼》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罗隐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交织的产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登夏州城楼》是罗隐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高峰,也是唐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