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府亭

新恩别启馆娃宫,还拜吴王向此中。
九牧土田周制在,两藩茅社汉仪同。
春生旧苑芳洲雨,香入高台小径风。
更有宠光人未见,问安调膳尽三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钱塘府亭》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通过描绘钱塘江上一座亭子及其周边景色,展现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罗隐(833-909),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他年少时即负盛名,因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十举进士不第,遂改名隐。
  • 作品创作时间:这首诗可能是在唐末五代时期的某个时期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1. 作品风格
  • 文学体裁:《钱塘府亭》属于诗歌,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艺术性。
  • 艺术手法:罗隐擅长使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中描绘的景象。
  1. 作品内容
  • 景物描写:诗中通过对钱塘江上亭子的描写,展现了亭子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 人物描写:诗中提到的人物如吴王等,为诗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内涵。
  1. 文化价值
  • 江南水乡的象征:通过这首诗,罗隐表达了对江南水乡的深厚感情,江南水乡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 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诗中的一些元素,如九牧土田、两藩茅社,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关注。
  1. 社会影响
  • 文人墨客的共鸣:作为文学作品,《钱塘府亭》受到了后世文人的推崇和赞赏,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
  • 教育意义:作为文化遗产,这首诗在教育和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唐代文化的窗口。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诗中使用了一些古色古香的词汇和句式,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意境营造:罗隐善于运用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1. 历史评价
  • 历代学者的评价:历史上许多学者对罗隐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现代评价:在当代,罗隐的文学作品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可以看出《钱塘府亭》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罗隐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研究唐代文学和江南水乡文化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