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岑望天台山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姥岑望天台山》是唐代诗人灵澈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佛教圣地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灵澈(746年—816年),字澄源,唐代浙江会稽云门寺僧。他自幼习诗,受到当时著名诗人严维的影响,其诗作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人喜爱。
  1. 作品原文
    天姥岑望天台山,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2. 诗句解析

  • “天姥岑望天台山”,通过“岑望”二字,表现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豪情壮志。
  • “天台众峰外”,形象地描绘了天台山群峰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 “华顶当寒空”,这里的“华顶”指的可能是天台山的主峰,而“寒空”则形容了天空的高远与清冷。
  •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这句诗描绘了云雾缭绕中的山峰若隐若现的神秘美,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1. 写作背景
  • 《天姥岑望天台山》的创作背景与灵澈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灵澈曾游历于会稽、新昌等地,对于佛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研究。他在游览天台山的过程中,被其自然风光所吸引,遂有感而发,创作出这首描绘天台山美景的五言绝句。
  1. 诗歌鉴赏
  • 从文学角度来看,《天姥岑望天台山》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通过对天台山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山水之美的追求和赞美。
  • 从历史角度看,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宗教信仰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在当时,佛教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文人士大夫阶层纷纷参与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集活动。这种文化氛围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天姥岑望天台山》作为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