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
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
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
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
岂知保忠信,长使令德全。
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系乐府十二首 · 其十二 · 下客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是唐代文学家元结在天宝年间所创作的一首作品。以下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元结,字次山,号漫郎,唐代著名文学家和官员。他的生平充满传奇色彩,曾因政治原因避难至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此自号猗玗子。元结的诗歌创作多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作品风格:《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直抒胸臆的风格受到赞誉。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忠诚信义的赞美。这种直接且有力的表达方式,让《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成为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窗口。
主题内容:《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通过对下客与主人之间关系的描述,批判了当时社会中的权贵阶层与下层民众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诗中通过对比珠玉和绮罗的美丽与珍贵,来比喻那些外表华丽却缺乏内在价值的富贵之人,从而批评了表面的虚荣和内心的空虚。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艺术特色:元结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真挚。他的诗歌结构严谨,用词精准,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元结巧妙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描绘唐末社会现状的画卷,它以朴素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展示了诗人对公正、诚信和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和道德的宝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