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归故里献侯郎中

常思旧里欲归难,已作归心即自宽。
此日早知无爵位,当时便合把渔竿。
朝昏入闰春将逼,城邑多山夏却寒。
不是幽愚望荣忝,君侯异礼亦何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归故里献侯郎中》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形式。下面将进行详细地介绍:

  1. 作者简介
  •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新定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他因屡试不中而放弃仕途,隐居鉴湖并潜心于诗歌创作。其作品多表达出羁旅之愁与闲适之意,风格清润小巧,独树一帜。他的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江南地区享有盛誉。
  1. 诗词原文
  • 常思旧里欲归难,已作归心即自宽。
  • 此日早知无爵位,当时便合把渔竿。
  • 朝昏入闰春将逼,城邑多山夏却寒。
  1. 诗词赏析
  • 常思旧里欲归难: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厚情感。”常思”表明诗人常常怀念家乡,而想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却又觉得困难重重,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 已作归心即自宽:当诗人决定不再为仕途所困,回归田园生活时,心情变得轻松愉悦。”已作”意味着他已经做出了决定,”自宽”则说明这种转变让他感到内心得到了安慰。
  • 此日早知无爵位:这里诗人用“此日”指自己决定归隐的那一刻,”早知”表示在做出这个决策之前就已经知道没有官职可以追求了,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豁达态度。
  • 当时便合把渔竿:诗人在决定归隐后,选择了一个更为宁静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拿起渔竿,远离官场的喧嚣和纷扰。这里的“渔竿”不仅是实际的行动,也隐喻着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朝昏入闰春将逼:描述了诗人在早晚时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逼近,暗示着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
  • 城邑多山夏却寒:通过对城市和山景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四季分明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身处异地、身居高远的孤寂感。

《初归故里献侯郎中》不仅展示了诗人方干的文学成就和独特风格,还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向读者传达了对人生、对社会的不同看法和深刻理解。这首诗不仅是方干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了研究唐代文人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