霅溪夜宴诗其三

浪阔波澄秋气凉,沈沈水殿夜初长。
自怜休退五湖客,何幸追陪百谷王。
香袅碧云飘几席,觥飞白玉艳椒浆。
酒酣独泛扁舟去,笑入琴高不死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霅溪夜宴诗》是唐代水神创作的骚体诗,其中“其三”指的是这首诗的第三篇。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1. 诗歌原文:《霅溪夜宴诗·命曹娥唱怨江波三叠》是一首描绘霅溪夜晚景色与曹娥哀怨之情的骚体诗。诗句如下:
  • 悲风淅淅兮波绵绵,芦花万里兮凝苍烟。
  • 虬螭窟宅兮渊且玄,排波叠浪兮沈我天。
  • 所覆不全兮身宁全,溢眸恨血兮徒涟涟。
  • 誓将柔荑抉锯牙之喙,空水府而藏其腥涎。
  • 青娥翠黛兮沈江壖,碧云斜月兮空婵娟。
  • 吞声饮恨兮语无力,徒扬哀怨兮登歌筵。
  1. 创作背景:《霅溪夜宴诗·其三》的创作背景是唐代文学家李玫在《纂异记.蒋琛》中代水神曹娥所做。李玫通过此首诗歌,不仅展现了霅溪夜宴的美景,还表达了水神曹娥对过往岁月和命运的哀叹。

  2. 艺术特色:《霅溪夜宴诗·其三》的艺术特色在于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比喻,如“悲风淅淅兮波漫漫”,“虬螭窟宅兮渊且玄”,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同时,诗中的用词考究,如“青娥翠黛”、“碧云斜月”,都赋予了霅溪夜景以生动的色彩和动态的美,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又哀婉的夜晚。

  3. 思想内涵:《霅溪夜宴诗·其三》不仅描绘了霅溪的自然风光,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通过对水神曹娥形象的塑造,李玫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束缚、追求精神自由的主题。

《霅溪夜宴诗·其三》不仅是一首美丽的文学作品,更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它让人们能够窥见唐代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