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溪夜行

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耒阳溪夜行》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张九龄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该诗作于公元726年,即唐朝的开元十四年,当时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从写作背景来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左右,此时的张九龄已经由尚书右丞的官职被降为荆州刺史。由于受到李林甫的排挤,失去了朝中的地位和权力。这种个人境遇的变迁使得他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现了内心的感慨与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诗歌的内容涉及了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等景象。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夜晚耒阳溪的幽美,还通过月光照耀下的树木和溪水声音,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愉悦。此外,诗中也流露出淡淡的旅愁,这种愁绪并非直接表达,而是借助景物来展现。

从艺术技巧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受谢灵运影响的痕迹较重,显示了六朝山水诗向盛唐山水诗过渡的迹象。同时,全诗几乎句句写景,几乎不直说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形成了一种清幽的意境。这种情景融合的艺术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耒阳溪夜行》不仅是一首美丽的山水诗,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思的作品。通过对夜晚乘船归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感悟。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