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抑危弦咽又通,朔云边月想朦胧。
当时谁佩将军印,长使蛾眉怨不穷。
夜听琵琶三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听琵琶三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羊士谔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三首,描写了夜晚中听琵琶的情景。羊士谔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独树一帜,而且通过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给后世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思考和感受。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组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绝句形式,每首都有四句,简洁而富有节奏感,使得整组诗歌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同时,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如“朔云边月”、“星汉稀”、“南枝栖鸟”,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这组诗在思想内容上也颇具深意。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表达,诗人展现了琵琶音乐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情感世界。例如,诗中的“破拨声繁恨已长”以及“低鬟敛黛更摧藏”,都深刻地揭示了琵琶音乐带给听者的内心影响和情感共鸣。羊士谔借助音乐与情感的交织,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通体验,使读者能够在聆听的同时,体会到更为深层的文化与情感内涵。
羊士谔的诗歌创作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不仅在唐朝时期广受好评,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文学宝库的一部分。羊士谔的诗作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无数后来的文人墨客,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讲,羊士谔的《夜听琵琶三首》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是唐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唐代的音乐文化和社会风尚,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文化传统。
《夜听琵琶三首》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种文化的传承。羊士谔通过他的诗笔,为后人展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艺术世界,让今天的读者能够通过这组诗歌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