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行

越国临沧海,芳洲复暮晴。
湖通诸浦白,日隐乱峰明。
野宿多无定,闲游免有情。
天台闻不远,终到石桥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李频是唐代的诗人,他的作品《越中行》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游历之情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创作背景
  • 李频(818年—876年),字德新,唐大中元年出生于睦州寿昌长林西山。他幼时便有诗名,曾受著名诗人姚合赏识。
  • 在宣宗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之后,李频曾担任过校书郎、主簿等职,后升迁为武功令。他的官至建州刺史。
  1. 诗歌原文
    越国临沧海,芳洲复暮晴。
    湖通诸浦白,日隐乱峰明。
    野宿多无定,闲游免有情。
    天台闻不远,终到石桥行。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越国临沧海,芳洲复暮晴”展现了一幅辽阔的自然风光画面,海与洲相互辉映,黄昏时分的景色更是宁静而美丽。
  • 生活状态表达:“野宿多无定,闲游免有情”反映了作者生活的随意与自在,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通过野宿和闲游的描述,透露出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哲理思考:“天台闻不远,终到石桥行”则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距离的思考,尽管路途遥远,但最终会到达目的地。

《越中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也是李频内心世界的写照。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不仅能感受到唐代诗人的才情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