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大道,寰海免波扬。
既合千年圣,能安百谷王。
天心随泽广,水德共灵长。
不挠鱼弥乐,无澜苇可航。
化流沾率土,恩浸及殊方。
岂只朝宗国,惟闻有越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明朝崇大道,寰海免波扬。
既合千年圣,能安百谷王。
天心随泽广,水德共灵长。
不挠鱼弥乐,无澜苇可航。
化流沾率土,恩浸及殊方。
岂只朝宗国,惟闻有越裳。
《海水不扬波》——理想社会的写照
《海水不扬波》是唐代诗人李沛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其以“海水不扬波”这一形象,寓意了国家和平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状态。在这首诗中,李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君主治理有方的赞颂。
诗中的大海,波澜不兴,鱼翔浅底,苇草得以航行,这些生动的画面传递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作者运用这种象征手法,不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社会安定的美好世界,也暗示了国家治理得当,百姓生活安康的社会状态。海不扬波,意味着天下太平,百谷安宁,天心宽广且长久,体现了古人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
通过这首诗,李沛展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即一个国泰民安、四海一家的和谐世界。他借助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政治清明的时代背景,使得诗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或许更需要这样一份来自历史的启示与借鉴。从《海水不扬波》到现代,虽然社会形态变迁巨大,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却始终如一。这首诗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珍视和平,维护稳定,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