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毗陵诸公

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
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
北固滩声满,南徐草色闲。
知心从此别,相忆鬓毛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毗陵诸公》是唐代李嘉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李嘉祐,字从一,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唐代诗人。他天宝七年(748)考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因受政治牵连被贬为鄱阳令,后任台州、袁州刺史,晚年定居苏州。他的文学成就颇高,著有《台阁集》,《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续拾》补其二首。
  1. 诗歌原文
    久作涔阳令,丹墀忽再还。凄凉辞泽国,离乱到乡山。
    北固滩声满,南徐草色闲。知心从此别,相忆鬓毛斑。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以及对即将离去友人的不舍。通过描绘自己在涔阳县令任上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重逢的渴望。
  • 诗中的“凄凉”和“离乱”字眼,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变化。
  1. 艺术手法
  • 运用五言律诗的形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这种形式使诗歌具有了严谨的节奏和韵律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诗中的“北固滩声满,南徐草色闲”等句子,生动描绘了当地的地理风貌,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环境中,感受其情感的变化。
  1. 历史背景
  • 《留别毗陵诸公》创作于唐代,这是一个政治动盪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仕途经历和个人情感,展示了唐代文人在动荡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 诗中的离乱之景,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变迁。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在动荡时期如何保持自身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

《留别毗陵诸公》作为唐代李嘉祐的代表作品,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和艺术价值的诗歌,也是了解唐代文人情感和社会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领会唐代文化的精髓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