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
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
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
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是唐代诗人李嘉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乘春务征伐,谁肯问凋残。
  2. 诗歌鉴赏
  • 这首诗中,诗人李嘉祐以简洁而深情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首联“处处空篱落,江村不忍看”描绘了诗人所见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家乡变化的深深忧虑。
  • 颔联“无人花色惨,多雨鸟声寒”则进一步展现了由于战乱而导致的乡村萧条,无人的田野上花草颜色凄惨,连绵不断的春雨让鸟儿的叫声也显得凄凉。
  • 尾联“黄霸初临郡,陶潜未罢官”反映了诗人在政治立场上的鲜明态度,暗示了他对当政者的不满与担忧。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哀伤,认为即使是有才能的人也难以改变这种局势。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诗人李嘉祐时任江阴县令。当时,他可能见证了一些战争和政治动荡,因此诗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1. 思想内容
  • 诗中的“何处不穷巷,家家少行客”,表达了诗人对普通百姓生活困苦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 “莫怨路歧深,归途正迢遰”表达了诗人对归家之路艰难坎坷的深刻感受,也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1. 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隐喻,如空篱落、无人花草、多雨鸟声等,这些意象都富有象征意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力。
  1. 历史价值
  • 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貌,也为后人研究唐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自常州还江阴途中作》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状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