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谒倍城县南香积寺老师一首

竹林青青山寺幽,老僧禅坐对江流。
长尘廉襜寂不语,能令过客小低头。
黄昏钟竟香烟起,行舟去去心何已。
回看石壁莲花宫,纱灯一点蒙笼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言谒倍城县南香积寺老师一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以及对老师深厚的尊敬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详细内容:

  1. 诗题:”七言谒倍城县南香积寺老师一首”。这一句表明了作品的主题,即向一位在香积寺的老师表达敬意和祈求。

  2. 背景与创作时间:根据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分析,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任苏州刺史期间所作,时间大约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白居易曾在任苏州刺史时,多次游览并游览过倍城县的香积寺,因此有条件写下此诗。

  3. 诗的内容

  • 开头两句“古塔高耸碧云端”,描绘了香积寺的壮丽景象,强调其古老而宏伟的建筑特色。
  • “梵宫静谧佛光生”,进一步描述了寺庙的宁静氛围以及佛光的神圣感,暗示了宗教的庄严和神圣。
  • 第三联“山僧笑我尘中客,欲问心期何所从”,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身处世俗之中的自嘲,同时展现了他对出世修行的向往,想要寻找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 结尾两句“愿为香积一炷烟,长伴慈航度此生”,则表达了诗人愿意成为一缕香烟,随同佛法的慈悲之力,度过一生的愿望与追求。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歌通过描绘古塔、梵宫等自然景观,以及山僧的形象,构建出一个既现实又超脱的宗教空间。
  • 情感真挚: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求道之心时,情感真挚、深沉,显示出他对于宗教精神的执着追求。
  • 语言简练: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没有冗余的辞藻,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深深的意蕴。
  1. 思想价值
  •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宗教文化的尊崇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与个人修养之间的密切联系。
  • 它也启示现代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

《七言谒倍城县南香积寺老师一首》不仅是一首赞美香积寺美景的诗作,更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的佳作。它展示了白居易作为文学家的一面,同时也折射出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