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

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
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
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
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宋之问的这首诗以其精湛的技巧和深刻的情感,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深入探索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诗歌原文: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砌蓂霜月尽,庭树雪云深。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微臣一何幸,再得听瑶琴。
  • 诗歌翻译:在广袤的前殿,奏响了欢快的乐曲,我披着厚重的外衣,感受到了皇帝深沉的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庭院里的蓂草落下了霜月,而树木被白雪覆盖,显得更加深远。曾经得到皇帝宠幸的我,现在却只能以翰林的身份,聆听着这悠扬的琴声。我是多么幸运啊,还能再次听到这美妙的琴音。
  1. 诗作背景
  • 创作时间:该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朝上阳宫的侍宴中,应皇帝之命所作的应制诗。
  • 作者身份:宋之问,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被后人誉为“沈宋”。他在唐代文学界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
  1. 艺术特点分析
  • 意象运用:诗中通过“广乐张前殿”、“重裘感圣心”、“砌蓂霜月尽”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宫廷宴会的热闹场景,同时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敬畏之心。这种意象的使用,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既有外在的繁华,又有内心的感慨。
  • 语言风格:宋之问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节奏感,如“广乐张前殿”中的“张”字,既展现了音乐的宏大场面,又体现了音乐对人的感染力。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宋之问的作品在律诗的创作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律诗体制完善,使五言律诗的格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后世评价:宋代以后,很多诗人都对宋之问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赞赏。明代诗人杨慎甚至将其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相提并论,认为二人各有千秋。
  1. 文化价值
  • 宫廷生活描绘:诗中的“广乐张前殿”不仅展示了宫廷的音乐盛宴,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皇帝的权威。这样的描写,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宫廷生活的窗口。
  • 感恩之情表达:诗中的“旧渥骖宸御,慈恩忝翰林”展现了诗人对于皇帝恩典的感激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对皇恩浩荡的一种颂扬。
  1. 现代应用与启示
  • 教育意义:在现代教育中,可以通过学习《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古代宫廷文化的了解。
  • 创作灵感:对于现代诗人或作家来说,此诗可以提供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启发他们在创作中融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元素,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广度。

宋代诗人宋之问的《上阳宫侍宴应制得林字》,作为一首典型的唐代应制诗,不仅在文学技巧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成就,更在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上有着深刻的影响力。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这首诗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美学体验,是研究唐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