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清远峡山寺

香岫悬金刹,飞泉届石门。
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清远峡山寺》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所作的一首五言诗。下面,将对该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宋之问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以辞藻华丽、情感真挚著称,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为流传,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
  • 作品出处:《宿清远峡山寺》是宋之问的代表作之一,出自其诗词集。《宿清远峡山寺》不仅是一首艺术成就极高的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诗歌原文
    香岫悬金刹,飞泉届石门。
    空山唯习静,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何异武陵源。
  • 诗歌翻译
    在香山的顶峰上悬挂着金色的寺庙,飞泉从石门间奔流而出。
    空旷的山中只有宁静的修行者在习练静坐,午夜时分没有喧嚣之声。
    开始听到鸟语时,禅师的心已经像猿一样安定下来。
    这景象仿佛与尘世隔绝,它多么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啊!
  • 注释解释
    “香岫”指的是山洞中飘散出香气的地方;“金刹”形容寺庙庄严神圣;“飞泉”指瀑布般的泉水;“石门”可能是指岩石构成的入口或大门;“空山”意指寂静无人的山林;“习静”意为练习静坐;“中夜”即半夜时分;“鸟”指鸟鸣声,暗示禅师心性的修养;“猿”指猿猴,象征禅宗中的禅机;“寥廓”意味着空旷而遥远;“尘市”指的是繁华的城市市集;“武陵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
  1. 诗歌赏析
  • 意境之美:诗中的“香岫”和“金刹”勾勒出了一幅雄伟的自然景观,而“飞泉”与“石门”则展示了自然的鬼斧神工。整首诗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远离尘嚣的境界。
  • 禅意之深:通过描述深夜中修行者的静坐以及听到鸟鸣后心如止水的描写,传达了禅宗中“悟性”、“佛性”的理念。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更是对心灵深处的一种探求。
  • 语言之妙:宋之问的诗句用词精炼,意象生动。如“香岫”和“金刹”这样的词汇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增强了诗歌的整体氛围。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这首诗是唐宋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 哲学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内心体验,诗人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理解,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被广泛继承和发展。
  1. 社会影响
  • 文人雅集:在唐代,文人士大夫经常聚集在山水间吟诗作画,《宿清远峡山寺》作为其中的佳作之一,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模仿。
  • 教育启示:这首诗的教学价值在于它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引导人们进行内心的修炼和思考。它启示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宁静之地,让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宿清远峡山寺》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表达方式,还能深入理解古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