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天皇后挽歌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
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则天皇后挽歌》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宋之问,唐代诗人,字延清,又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登进士第。武则天时,曾先后转任洛阳参军、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唐睿宗即位后,宋之问被流放钦州,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赐死于徙所。与沈佺期齐名,称“沈宋体”,多应制之作,擅长五言律诗,属对精工,声韵谐美。
  1. 诗歌原文
  • 象物行周礼,衣冠集汉都。
  • 谁怜事虞舜,下里泣苍梧。
  1. 翻译注释
  • 象物行周礼:比喻事物符合古代礼仪。
  • 衣冠集汉都:象征古代礼仪的复兴。
  • 下里泣苍梧:形容人们因哀悼而哭泣。
  1. 作品赏析
  • 本篇分享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词作品《则天皇后挽歌》,内容包括此诗的作者简介、作品原文、整体翻译、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名家点评、轶事典故、作品赏析鉴赏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背景。
  1. 创作背景
  • 《则天皇后挽歌》的创作背景是在唐高宗时期,当时武则天掌权,宋之问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政治上的起伏。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武则天的怀念。
  1. 名家点评
  • 《则天皇后挽歌》的名家点评主要关注诗歌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礼仪的恢复,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对现实政治的关注。

宋之问的《则天皇后挽歌》不仅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怀念之情的作品,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感受到唐代诗人的才华和对国家历史的深刻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