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带还骑马,东西却渡船。
林中才有地,峡外绝无天。
虚白高人静,喧卑俗累牵。
他乡悦迟暮,不敢废诗篇。
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归》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篇作品:
作者背景:《归》的作者是归有光,字熙甫,别号震川,是“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在文学界,他因其崇尚唐宋古文,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风格朴素、真挚,感情充沛,被誉为明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这一文学成就,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创作时期:归有光生活在明代中叶,这一时期是文坛上出现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这对扫除台阁体的文风有一定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嘉靖年间,已流为盲目尊古的倾向。此时,王世贞等文人起而抵制,提倡唐宋古文,倡导“唐宋派”,他们成为反对盲目尊古的重要力量。
主要作品:《归》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散文创作的高峰之作。除了《归》,归有光还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著作,显示了他在文学上深厚的造诣。
主题内容:《归》以项脊轩为经,通过对家族成员的描写,展现了家族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以及祖母、母亲、妻子等人的形象。全文充满了真挚的情感,生动地再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真切地反映了家族亲情和乡土情怀。
文学地位:《归》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被认为是明文第一,被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同时,《归》也是日本作家菊池宽的独幕剧《父归》的灵感来源,后者通过明治末期一个小市民家庭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描绘了黑田宗太郎的归来给家庭带来的冲击。
《归》作为归有光的代表作,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这部作品不仅是明朝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