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客无时了,悲秋向夕终。
瘴馀夔子国,霜薄楚王宫。
草敌虚岚翠,花禁冷叶红。
年年小摇落,不与故园同。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67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以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内涵著称。诗中,“为客无时了”与“悲秋向夕终”两句,透露出诗人漂泊在外、无法归家的孤寂和凄凉。“瘴馀夔子国”与“霜薄楚王宫”,展现了诗人身处蛮荒之地,感受不到故乡温暖气候的辛酸与无奈。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折射出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的历史现实。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作为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以及诗人的个人经历。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窥见杜甫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时代动荡的不满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历史感。同时,通过对景物描写的运用,如“草敌虚岚翠”、“花禁冷叶红”,杜甫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艺术手法被后世称为“兴寄”。
《大历二年九月三十日》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对于研究唐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读者在欣赏这首长诗的同时,也应该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