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汉峰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统汉烽下》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唐诗,这首诗以其雄浑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下面将详细介绍《统汉烽下》:

  1. 作者简介:李益(746年—811年),字君虞,唐代陇西姑臧人。唐代诗人,与李贺并称“大历十才子”。他在文学上的成就颇高,其诗作风格独特,多反映现实生活,尤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不仅受到时人赞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作品原文:《统汉峰下(一作过降户至统漠烽)》是李益创作的一首诗词,全文如下: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战争残酷和边防将士艰苦生活的深刻同情,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3.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语言技巧上。通过对战争背景和边疆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他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士兵牺牲的哀思。此外,诗中的用词精确、形象生动,如“黄河战骨拥长城”,既展示了战场的惨烈,又突出了长城的巍峨与悲壮。

  4. 文化意义:《统汉烽下》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蕴含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在唐朝时期,国家面临着边境的威胁和民族融合的挑战,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情绪,即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的关注。这种关注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更影响了当时的政策制定和历史发展。

  5. 历史背景:李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的边防线经常受到外族侵扰,边防将士们为国家的安全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统汉烽下》的创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士兵的同情之情的真实写照。

李益的《统汉烽下》不仅是唐代诗歌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时代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还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和智慧,从而更加珍惜和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