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

十二层楼敞画檐,连云歌尽草纤纤。
空堂病怯阶前月,燕子嗔垂一竹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品原文及鉴赏
  • 原文节选:燕子嗔重一桁帘。终日谁来?金锁连环束马垂。一日心期千万绪,玉钗斜插合欢枝。 ——杜牧《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节选
  • 作品鉴赏:此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因故未能出席宴会的心境,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物的情感状态。首句“燕子嗔重一桁帘”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女子因心事重重而无法放下窗帘的焦虑。第二句“终日谁来?”则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孤独与期待。第三四句“金锁连环束马垂”与“一日心期千万绪”则通过比喻,描绘了女子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最后一句“玉钗斜插合欢枝”则以象征性的意象,传达了女子内心的满足与宁静。
  • 艺术特色:杜牧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著称。在《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中,杜牧通过精细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情感复杂、内心矛盾的人物形象。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和深度。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以豪迈奔放、清新俊逸著称。他的诗作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 创作时代:《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个人情感。在唐朝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诗歌成为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
  1. 文化意义
  • 反映社会现象:文学作品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反映出唐代士人的社交生活和情感世界。这种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 启发现代人: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许多值得现代社会借鉴的地方。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像《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提升人际交往的品质。

《十九兄郡楼有宴病不赴》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作,更是一面反映唐代士人情感和社会文化的镜子。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学习,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唐代的文化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